马渡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紧邻黄河、距离郑州市中心仅有20分钟的车程。但在2007年之前,这里曾是郑州市金水区最穷的村庄,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
2008年,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该村开始新农村建设,5年时间里,农民收入翻番,该村也变成了城市市民休闲旅游的“花果乡”,被评为“中原美丽乡村”。
葡萄熟了
2013年8月8日,午后,马渡。
时光被流火夏日炙烤得黏稠停滞,知了叫得声嘶力竭,黄河逶迤东流,7200亩湿地草木葱茏。
“先有马渡口,后有汴梁城”,亘古以来,一代代农民就聚集在马渡这个村落里,承受着这条母亲河赐予他们的收获与灾难,喜悦与悲伤。
“马渡村的无公害葡萄熟了,欢迎市民采摘!”喜气洋洋的红色条幅瞬间将人拉至当下。
黄河大堤下的5000亩果园里,除了葡萄外,还种植着美国大樱桃、石榴、桃树、海棠和金银花等。已经成熟的葡萄如珠如玉,海棠树也已经坐果,青青红红煞是好看。
夏日的午后,无论是果田里还是村庄里,人迹都很稀少,只有两池荷花孤自开放着,蜻蜓间或掠过田田荷叶,空气中都弥散着悠然恬静的气息。
溪塘果乡,大河岸边的一片福地。
这还是农村?这是马渡社会主义新农村。
马渡村于2008年5月开始新农村建设,进行空心村整治,拆村并点。经过两年筚路蓝缕的努力,于2010年完成新农村社区建设,520户马渡村村民陆续搬入新居。在2011年全国最具魅力乡村评选中,马渡村成为河南省唯一进入前20名的村庄。
以马渡村委会为中心,坐落着500多套三层联排式村民新居,街道宽敞、环境整洁、花木扶疏、空气清新,走进村庄,仿佛置身于城市里的社区。
但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些许不同,这里的村民新居有室外楼梯直接通向二层、三层,“村民新居规划的时候,考虑到村民可以开办家庭旅馆,因此设计了室外楼梯,这样主人和客人的生活都可以相对独立。”马渡村支部副书记靳国庆介绍。
和城市里的小区一样,这里有灯光球场、医疗卫生站,还有大型的超市。不一样的是,这里还有农村科技书屋、村民红白事礼堂、多媒体培训室等公共设施。
“只要在家里的电脑上装上郑州市科技局的客户端,就可以借阅电子书,有60万册呢!”村民杨铁山的语气里充满自豪。
而更让村民满意的是,红白事礼堂免费使用,办大事儿的时候,方便多了。“以前办事儿的时候,都是在院子里搭上塑料棚,遇上大风,盘里碗里都是沙,现在明晃晃的大礼堂免费用,你说多气派!”杨铁山说。
也许是这里对人们脑海中传统的“农村”形象太过颠覆,马渡新农村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后,参访人员络绎不绝。除了本省和兄弟省份前来“取经”的团队外,还有众多来自国外的参观考察团队。三年来,先后接待了团中央安排的180人印度青年友好代表团、150人的日本青年友好代表团和120人的马来西亚青年友好代表团的参观访问,还有来自苏丹、莫桑比克等国家的参观考察团,这些国际友人给予马渡新型社区建设和乡村休闲观光园区很高的评价。
马渡,向世界人民递上了中国农村崭新的名片。
女娃不愿嫁出去
信步走进一户农家小院,男主人正在摘自家的葡萄。看到来人,十分热情,“来来来,尝尝,我这葡萄特别甜。”
小院干净整洁,错落种植着时令鲜花,葡萄架旁边,砌着一个小小的水池,池里堆着假山石。看到来者发愣,主人很得意,“这是牛蛙,不认识吧,我在黄河边玩的时候抓的,都养这么大了。这些鱼也是黄河里的,我养着玩儿。”
漫长的夏日午后,女主人去了外村女儿家,男主人很高兴有人和他攀谈,“我以前是养鱼的,早些时候赚过钱,后来村里养的多了,鱼就卖不上价钱了,饲料价格一直涨,鱼还容易生病。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到池塘看鱼,就怕停电了鱼缺氧,亏一年就把以前赚的都还回去了……”
现在他在黄河滩上做生意,他炫耀地给我们看车库里停的沙滩车,储藏室里的桌椅,“家里两个儿子,分了两套房子,现在他们在广东那边打工,村里还给每人每年3000块钱的补助。”
在好客的男主人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的小楼,每个卧室都配了LED彩电和空调。他指着其中一个卧室说:“这是闺女的。”我们逗他,“娘家条件好,闺女就才常回来吧?”
“那是!”主人的语气里透着舒心和自豪,“以前村里有几个60多岁的老光棍,现在都说下了(媳妇)。现在俺村,男娃十四五岁都定下啦,女娃二十几岁还不(愿意嫁)出去。”
“马渡靠近黄河,在新农村建设之前,村民主要是靠种植水稻和养鱼。”马渡村支部书记冯柏松说。
过去,5000多亩的耕地中,纵横交错着3700亩鱼塘。鱼塘相当一部分已经干涸,而种植水稻要从黄河中抽水灌溉,泥沙淤积致使稻田地势涨高,下雨之后,雨水就往村里流,“村民赚了钱,就把钱花在翻盖房子、垫高地基上。每到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地基高的往附近的邻居家流,于是村里家家户户互相攀比垫高地基,翻盖新房,最高的地基能比路面高出两三米……”
在2007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马渡村都是金水区最穷的村庄。2007年,马渡村人均年收入3700元,不足金水区农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
穷则思变。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前任村党支部书记杨顺合介绍,“当时我到相关政府部门咨询,新农村建设有没有模式让我们借鉴学习?得到的答案却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谁能把新农村建成,谁就是更好的模式。”
这样的回答,让杨顺合觉得迷茫,但又不甘放弃,他下决心要抓住这次可能改变马渡命运的机会。
要不然,我领着你们单过
还是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遇,迷茫的杨顺合碰到了郑州金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张福生。“我那时已经40多岁了,当过行长,下过海,这个年纪要是光想着挣钱,就没啥意思了。我老家也在农村,我就想,能不能为农民做点事儿。”
在张福生的帮助下,马渡村党支部组织马渡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到全国闻名的多个村庄学习经验。“那段时间。我们先后去了北京、成都、江苏的多个村庄。白天参观,晚上大家就聚在房间里讨论这个村庄有哪些经验值得马渡借鉴学习,其中北京大兴的模式让我们很受启发,这个村把3500亩的土地承包给公司种植大鸭梨,进行商业化的运作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想马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马渡的支柱产业,来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
当家人的思路确立之后,马渡村在村小学开了十多次的村民大会,和村民讨论马渡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同时,该村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发动村里的80多个党员代表向村民宣讲新农村的规划,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动作用。
2008年7月14日,马渡村村民委员会在河南人民会堂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有关议案,并由郑州市黄河公证处对计票现场进行监督公证。
时隔多年,从公证书上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现场的庄重肃穆,“马渡村共有429户村民,参加本次村民大会的村民代表407户……”在这次会上,村民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马渡下一步发展的一系列决议,包括:《马渡村村自治章程》、《马渡村集体土地集中经营管理议案》、《关于设立金马公司、龙马公司的议案》、《关于拆除旧村重建新村的议案》、《关于将农用地转包给金马公司的议案》、《关于为马渡新农村建设引进人才的议案》及《郑州市金水区龙子湖街道办事处马渡村民大会决议》,当时的通过率高达97.3%,整个投票过程都有黄河公证处的工作人员证明有效。
马渡村与郑州金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郑州金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其中,马渡村民占51%的股份,金成农业占49%的股份。
马渡村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再与金马农业签订协议,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看似美好的商业模式在实际运转的时候却并非一帆风顺。
金马公司的第一步是平整5000亩耕地,尽管村民都签订了协议,但当推土机开来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麻烦,有15户村民不愿意推平自家的鱼塘。“当时真是啥工作都做了,还是不答应。”杨顺合说,“后来我实在没法了,说不行咱分家吧。冯主任(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后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冯柏松)领着他们(种果树),我领着你们15户(养鱼)单过,你们放心,不管他们过成啥,我都不会扔下你们不管,过到哪儿咱们都一块儿。”
第二天,这15户村民主动要求推平鱼塘。
咱不能砍了摇钱树
斜阳西下,炙热舒缓。
马渡村的5000亩观光果园里,可以看到着装统一的农业工人,在采摘葡萄。这些金马公司的农业工人,都是来自马渡的村民,而这样的双重身份,正是马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就地转化劳动力的一个缩影。
“现在金马公司为马渡村民提供了大概500个固定就业岗位,马渡村有500多户,平均下来,也就是一家一个产业工人。农忙的时候,还会雇佣临时工人。”
选择“以经济果树带动市民看花、采摘,以市民郊区旅游带动农家乐等三产发展”的思路并非是考察归来的“拍脑袋”之举,“我们当初初步考虑的是依托郑州这个大都市,通过观光农业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向我们推荐了郑州果树研究所,你们肯定想不到,我们从网上查到了研究所的联系电话,人家很热情,向我们推荐了叶永刚处长,他是我国果树种植研究方面的顶尖专家……”金马公司的工作人员至今还记得当年“盲找专家”的艰辛。
郑州果树研究所通过缜密的调研,认定马渡的土质、气候等天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美国大樱桃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作物。
金马公司先后投入了2500万元平整土地,完成3700亩废弃池塘、荒地的复垦。又投入13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升级改造、农业产品结构调整,进行果树种植、建立5000亩的观光果林,以此发展马渡集体经济。
“我们现在可以有三笔收入”,马渡村民冯扎根说,“一是村集体每年给每位村民发放3000元的补助;二是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在金马公司入股,可享受分红收入;三是可以在果园里当农业工人,拿到工资收入。”
李兰玉现在是金马公司的一名负责果树养护的农业工人,他说,“现在的工作很稳定,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吃住都在家里,花费很少,这样算下来加上村里的分红,年收入比以前出去打工挣得还多,在家里能给老人尽孝,能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比以前幸福得多。”
“这就是把社会资源、民间资本充分整合起来,运用商业模式,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马渡新农村所走的模式,金马公司执行董事长张福生这样总结。
“马渡地处黄河旅游带,距离郑州市中心仅有20分钟车程,本身就是郑州市民自发形成的沿黄河旅游基地。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和统一的规划建设,马渡的城市近郊型旅游产业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可以说是抱着金饭碗要饭。”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博士这样评价“马渡模式”,“单打独斗的农民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注定处于弱势地位,只有资本介入整合资源,才能让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推广有效与市场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富裕。”
“在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河南遇到的矛盾也是全国共性的——土地和资金的制约。马渡村的创举就是——吸引企业进驻、民间资本投入就地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利于长远,其示范效应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河南马渡项目调查组”给予马渡模式高度评价。
在马渡村村委会的办公桌上,摞着郑州多家旅游公司留下的合作意向书和宣传册,村委委员尹金领如数家珍地说,“过两年,果树都到了盛果期,村民的分红还会增加,市民也会更多地来这里旅游,可以考虑申请建设更完善的服务设施。”
而马渡村民与金马公司的共识是:无论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咱的5000亩果林都是带动的“龙头”。“无论如何,耕地一点都不能减少,咱不能杀了老母鸡,咱要吃老母鸡下的蛋!咱不能砍了摇钱树,咱要花摇钱树上掉下来的钱!”
可以想见,这些曾经贫穷的农民,在今后的日子里,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一定会以更自信的姿态,更文明的风貌,昂首阔步,走在“中原美丽乡村”的前列。朝着“全国领先、中部一流、河南第一”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她变“懒”了?
8月8日,盛夏的阳光洒向马渡新农村社区,小区整洁安静,偶有孩子嬉戏打闹。葱茏花木下,掩映着一排排村民新居。
一家院子的大门敞着,笔者和门口的男主人攀谈起来。
“我媳妇?她能咋变?她变懒了!” 说起生活的变化,一直嘟嘟说着新房子好的男主人忽然大声说了这么一句,然后,就嘟嘟囔囔地走了。
愕然之下,笔者走进这个小院。
碎金般的米兰散发着清香,蔷薇和凤仙花都在热烈地开放,阳光斜斜地从紫藤枝叶中露出,石桌上一片斑斓,“懒媳妇”把这个院子打理成了一个小花园。
家里的门也是敞开的,白色地板砖一尘不染,黑胡桃木的家具能映出人的影子,“懒媳妇”和娘家姐姐正在吃瓜闲聊。
她叫吴素娟,嫁到马渡已经20多年。
“住进来前后有什么变化?哎呀,这可大了,我跟你说,十几年前吧,我刚要了我家老二,家里住的还是平房,一下雨,我就得下地搓泥,往房顶上糊,家里床都得盖上塑料布……”
“你别扯远了,人家是问,住进这栋房子之前的事儿……”姐姐有点尴尬地提醒她。
“哦,那是四年前,我家已经盖了楼房,一下雨,我下地还得穿着胶鞋,外面都是飘着鸡粪、羊粪的泥汤子……”
由于紧靠黄河,长期以来,马渡村民大多以养鱼和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很多村民从黄河抽水种水稻,水稻收获后,黄河水所含的泥沙就沉积在田地里。庄稼地年年往上抬高,宅基地还是原地不动,雨水就往房子里灌,房子受潮之后,就有了裂缝。不只吴素娟,这个村子50岁以上的人都有两三次翻盖房子的“经验”。
“还有啥变化?唉,我都变懒了……以前一进家就拿着抹布擦,闲一会儿屋里都是一层土,现在你看,早上扫扫拖拖,一天都不用动了。”
“你老公刚才也说你变懒了……”笔者开始“挑事儿”。
吴素娟不乐意了,“我懒?你问问他衣服是谁给他收拾的,他现在裤缝不直不出去,讲究着呢,过去这路上不是泥就是土的,他能有这讲究?”
“你家买车了吧。”
“买了!你看着村里,500多家人,最少也得有300多辆车!”吴素娟又高兴起来,“以前一家子攒的钱都盖房子修房子了,现在这钱空出来,还能不买车?再说,过去你有钱也买不了车啊,一下雨,水有一尺高,啥车也开不进来。”